覺悟的真實意涵 佛教是覺悟的教育,佛法事覺悟的方法。每一個佛的弟子,無不希望瞭解覺悟的方法,並朝向覺悟的目標邁進。覺悟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一種能力;不是一個概念,而是一種感受,不是知識的累積,而是生命的審視,不是邏輯的推理,而是行證的境界,他是不折不扣的: --智慧的開啟; --心靈的淨化, --私我的消融, --般若的展現。二‧覺醒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佛法是為改善人類生活,提昇生命品質而存在的,離開了生活,就沒有佛法,離開了生活,就不是佛法;作為一個的弟子,必須全然投入,活在當下,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與群眾之中,並對周圍的人、事、物、象,經由覺察、覺知、覺醒、覺照等一連串過程的觀行與體驗,了達宇宙間的美事美物,無一不是因緣的和合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絕對沒有一個獨立恆常不變的主體,不必過份貪戀執著,緊追不捨,這樣才能發現本來的面目,感受生命的存在,體現一真法界的境界。 三‧覺悟必須具備的四個條件法不孤起,必仗因緣,開誤是迷途凡夫的覺醒,是生命品質的提昇,是心理建設的偉大工程,必須具足諸多的助道資糧,才能有所成就,佛禪的祖師及大德悲心的告訴我們,一個行者希望轉迷成悟,轉凡成聖,至少必須具備下列各項基本條件:第一個條件,要有高度的警覺性。第二個條件,要有敏銳的觀察力。第三個條件,要能放下虛妄執著。第四個條件,須有具體可行方法。四‧達成覺悟的七個方法修因才能致果,深耕才有盈收,不經一番寒澈骨,那得梅花撲鼻香,如何有效貫澈上列各項基本條件,實為開悟與否重要關鍵,除前三項有待因緣成熟令行為文撰述外,有關最後一項,八十華嚴淨行品中已略有記載;即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「如何善修習念覺分,則法覺分,精進覺分,喜覺分,猗覺分,定覺分,捨覺分,空,無相,無願?」,文殊菩薩答以:「若諸菩薩善用其心,即可獲得一切勝妙功德」。我們細談智者菩薩的十句問話中,了知前七項曰七菩提分,後三項曰三三昧,七菩提分事基礎佛教,三三昧講的是性空,換句話說,就是要我們切實透過基礎的訓練,來達到學佛的最高目標;以下我們試就七覺支--七個覺悟的方法,提出一些具體意見以供自勉及與有緣的同修供勉:--念覺分:「念」是憶念或繫念,是意志力的展現。「覺」是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合而言之,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全然投入,活在當下,每一念都能覺而不迷,清淨無染,二六時中,念的是三寶,念的是真如,念的是無生,並將一切修行功德,迴向菩提,迴向眾生,迴向法界,以期擴大我們的心胸,提昇般若的智慧。--擇法覺分:「擇法」的目的,在於對治邪見,以免陷入斷常兩邊,作為一個佛的弟子,不僅要以智慧判斷法的真偽,同時更要維護正法的道心,不僅要勇於受持大乘圓教,同時也不要歧視小乘權教,不僅要慎選講經的法堂,同時更要慎選行法的道場,不僅要隨緣隨份助印經書,同時更要維護修行的道場,不僅要落實一己的修行,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的修行。--精進覺分:「精進」就是不懈怠,不放逸,不退轉,含有自強不息,奮發向上,躬行實踐,如說修行等種種特質。精進不同於忙碌,忙碌是東跑道場,西跑道場,胡亂學法,一無所成,而是指菩提道上的成就,譬如恆常守戒,不患殺盜淫妄等事,就是身的精進,內心不起貪瞋痴慢疑等五毒,就是心的精進。--喜覺分:「喜」是四無量心的重要一環,是內心悅樂的一種展現,學佛是難得的福報,不是一種負擔,佛的弟子應以愉快的心情來接受覺悟的教育與修行,譬如唸佛愈唸愈能澄清忘念,心地清明,誦經愈誦愈能了達法義,法喜充滿,參禪愈參愈能置心一處,使心不亂,凡此種種無一不是喜覺的展現。--猗覺分:「猗」是空功的初步入門,也是身體輕妄的展現,在學佛的過程中,我們如能將功課定的不鬆不緊,恰到好處,學習起來活活潑潑,充滿朝氣,沒有一點躁動、煩惱,和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存在。 --定覺分:禪定是佛法的核心,是修行的基礎,是發慧的要件,一個真實的行者,必須在日常生活中,有計劃的接受定的訓練,使我們的心經常能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,不掉舉,確保安詳,澄靜、覺醒的精神狀態。--捨覺分:「捨」亦為四無量心重要環節,涵攝「捨棄」與「放下」深層意涵,真正的捨,以看破為前提,以放下為功力,行者在了達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「一切有法如夢幻泡影」後,即能逐漸捨棄是間的名利心,相續心,分別心,以及自我危中心的意識形態,捨金錢,捨財物,固然是捨,觀念的調整、矯正,乃至於放下不正思惟,較之於前者更為重要。五‧空無相無願解脫三昧從念覺分到捨覺分,是修學佛法的重要基礎,七覺支或七菩提分的修習,較之於八正道更為重要,因為八正道乃行為的一種規範,並非真實的修行,一個行者,如能善修習這七個覺悟的方法,同時圓滿其足與成就此等基礎條件後,即可證得「空」,「無相」,「無願」三解脫門,「空解脫門」離欲界,「無相解脫門」離色界,「無願解脫門」離無色界,解脫三昧所展現的境界是:--空三昧:「空」的意涵乃指行者放下虛妄執著後,於身無所取,於修無所著,於法無所住,身心完全處於清淨無染的境界,此時它來去自由,通達無礙,「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六根接觸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無一不是佛法」。--無相三昧:此之所謂「無相」,乃只有相而不著相,無相就是實相,實相即是無相,無相而無不相,能成就一切相。--無願三昧:此之所謂「無願」,並不是行者不發願,乃指在菩提道上不斷發願,有願而又不著願,故無所不願而成眾生一切願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